PM2.5可直接入肺泡,全方位影响人体健康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直言,PM2.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,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。“5以上的话就到气管支气管,但是5以下,特别是1到3微米的话,就会进入肺泡里去,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,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,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,对心血管、对神经系统、对其它都会有影响,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。”钟南山说。
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尤其注意警惕PM2.5。日本环境省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,如果大气中可入肺颗粒物的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,那么在此后5天内,部分65岁以上老者的呼吸系统疾病会加重,这个年龄段人群中因患哮喘或肺炎等疾病而死亡的几率会升高1.1%。
同时,PM2.5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,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。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,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,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。
PM2.5来了,我该怎么办?
每年的两会,环保和环境问题都是热点话题,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土地沙化,到每年来袭的沙尘暴,再到眼下月月扰民的PM2.5。
早晨拉开窗帘,经常莫名焦虑:“2.5又来了”。它来了,安全与美丽都成了雾里看花。
在两会的信息中锁定有关“2.5”的说法,政府工作报告强调,“今年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(PM2.5)等项目监测,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。”
“2.5”进入工作报告,真是当回事了,但能不能根治?因抗非典一战成名的钟南山院士说:“能治,就看有没有决心。”
信然。中国人成功办了奥运会、世博会,嫦娥上天、蛟龙入海,治不了“2.5”吗?如果有决心,不出两会,问题就能解决。
理由有三。其一,人大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占34.88%,这都是各省市的决策者,他们如果真能视空气质量为民生问题,有科学把握环境与发展的能力,肯牺牲利益成就“青天”,“2.5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。当然,道德是位高而无力的,要保证有更多的“青天”,还要制度领航,把官员晋升与“2.5”数值联系起来,如果是带毒增长,升官无门。
其二,很多大中型企业的掌门人都是代表委员,他们坚守社会良心,把住生产污染的第一道防线,“2.5”的问题也好办了。关于治理污染有不少条文通过了,但企业是否认真执行了?如果不依法排放,是否受到惩处了?有法不依坏过无法无天,因为它消解了社会最后的法律防线。
其三,在两会上形成节能绿色生活方式的共识,向全社会推广,“2.5”就能一点点减轻。那些汽车洋房高消费的引导太忽悠中国人了。实事求是,科学发展,老百姓过日子也是如此。败从奢中起,富由俭中来,祖宗的遗训并未过时。
“2.5”来了,我该怎么办?无论官员还是百姓,拍着胸口想一想,行动起来,天空就不会太脏了。
(陈晓星)
隐形杀手PM2.5如何“行凶”
所谓PM2.5,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,其直径小于2.5微米。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,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,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,不仅小到看不见,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,和人体内的细胞“搏斗”并伤害这些细胞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叫它“凶手”并不为过。